[18]汪丽华、何仁富:《唐君毅先生年谱长编》,第176页。
(25) 实际上,朱子理气关系所遭遇的这种质疑并不是本体宇宙论自身的问题,而是其理气关系所存在的问题,是他早年受佛教(禅宗)形上境界的影响,所以为了突出天理的形上本体性质,他就一定要将天理推到纯而又纯之净洁空阔的地步去。(《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但在朱子看来,构成万物存在基础的气并不是宇宙本体,比如朱子就明确指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23)曹端:《辨戾》,《曹端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3-24页。实际上,这也就是僧肇虽有而非有、达摩所谓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之同样性质的批评。关 键 词:宇宙本体论 本体宇宙论 朱子 《太极图说》 在中国思想史中,宇宙论与本体论代表着人们对于生存世界及其基础之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22) 朱子的这一说明,其本意固然是为了强调太极对于阴阳、理对于气的内在性及其启动发用属性,但是,当天理(包括太极)因为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而成为纯粹的形上本体时,其自身也就无法完成从静到动的跨越,从而不得不求助于气了。
那么所谓有无又是如何成立的呢?这就是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意即既然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那么它就不是真有——其有说到底不过是因缘而有而已。在从汉唐到宋明的思想演变中,有无本体论视角构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两个原因都是道德问题,而不是情感问题、心理问题或知识问题。
将仗谁去克得己来?……没有天理为主于中,凭谁去察识己私?凭谁去克?大本不立,而能克去己私巨敌,无是事也。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这里所谓心腹之寇或心中贼,就是心态问题。此亦阳明心学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
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依阳明心学,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
今乃反以不能蔽塞自己良知为耻,正是耻非其所当耻,而不知耻其所当耻也。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1](P56)如果人人充斥功利之心,势必导致花样百出的争端:有人好炫耀知识,有人好以势排挤,有人好争权夺利,有人好吹嘘技能,有人好沽名钓誉……整个社会陷于无休无止、刀光剑影的争夺倾轧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社会中不乏王阳明所批评的阿谀、卑躬、愚昧、狂傲、无耻、邪恶的心态。王阳明说: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私利私欲之心即丧失了良知的心,因而找回良知是去除私利私欲之心的根本方法,亦即解决心态问题的根本方法,因而解决心态问题必须致良知。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
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
[3](P560)所谓内在道德性之本心,即是良知,牟宗三认为其可融释心中的冰块、驱散心中的乌云。致良知才能去私复理,至意诚,意诚便是健康的心态。
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那么,怎样才能使其原形毕露呢?致良知。由于良知对世间万象怀慈悲之心,其愿力表现就是应所遇而显其用。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泣。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总之,心正则身正,心斜则身歪,因而必须正心。
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
总之,心之本体廓然大公、晶莹剔透、往来无碍,发用流行而泽润万物,只是因为私欲私利的遮蔽与侵袭,才生出诸种消极的心态。这取决于良知或天理是否成为心体,因为意是心之所发。
由上述可见,心态问题不仅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而且是对人心是非善恶之原因的认识论追问。和融莹彻,充塞流行,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斯乃所谓真洒落矣。
而之所以有过失,缘于人之偏私,所谓偏于柔者矫之以刚,然或失则傲,就是指在以刚正柔时由于人之偏私而生出傲心。因此可以说,阳明心学视域中的心态问题本质上是道德伦理问题。王阳明说: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方所。
其二,心态问题的认识论分析。世之学者执其自私自利之心,而自任以为为己。
如本文所示,王阳明对心态问题作了非常系统、细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他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于其反映了情感和利益的要求,因而必然呈现出阴晴交织、正邪轮替之状,其中的阴邪心态则是人与社会的致害者。
下是,则心有不存而汩其性,丧其天矣,故必学以存其心。故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王阳明说: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
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
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其间,不自知觉。学以存其心者,何求哉?求诸其心而已矣。
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由于良知是心之本体,因而对由心发出的意有完全的掌控,即良知是心监督意的裁判者。